據南方日報報道,3月7日早上8時40分左右,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后一節沉管成功安裝,意味著這條世界上最長的深海沉管隧道打贏沉管安裝的“收官之戰”。
至此,港珠澳大橋33節沉管全部沉放完畢,只待“深海之吻”——安裝12米的最終接頭,大橋便全線貫通。
從3月5日早上開始,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跟隨沉管安裝團隊,從沉管預制廠所在的牛頭島出發,歷經約25小時,在浩瀚的伶仃洋航行7海里,全程見證大橋沉管安裝“最后的戰役”。
3月6日,沉管E30抵達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附近水域,靜待沉放。
5日
熱鬧的安裝船,安靜的預制廠
3月5日早上8時30分,隨著皮卡車靠山停下,港珠澳大橋最后一節沉管——E30沉管停放的深塢區到了。從山坡上看下去,這節171米長、重約8萬噸的巨型沉管靜靜飄浮在海面,宛如建在海上的足球場。
——直擊最后一節沉管安裝的三天兩夜從這里開始。
主安裝船的甲板上,200多名施工人員正在列隊舉行班前會。再過一會兒,他們將在這艘奮戰了三四年的船上留影。最后一節也就意味著即將離開,每個人都下意識整了整衣冠。
從三樓甲板往下看,工人們橙色救生衣與灰白工作服排得整齊方正,在深綠色甲板的映襯下,顯出與巨型沉管媲美的壯觀。
11時左右,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總經理部總經理、總工程師林鳴來到船上。工人們歡呼起來,他們和“老林”握手、合影、互相鼓勁,臉上的笑容透露出萬事俱備的信心。安裝工人曉偉說,“最后一節了,準備工作都做好了,老林一來,心里更有底了。”
最后一節的安裝,林鳴信心十足,卻也萬分謹慎。“最后這一節的安裝是33節里限制條件最多的,E29已經完成安裝,最終接頭的形狀、大小也都成型了,所以E30的安裝精度決定了整條隧道最終的理想程度,可以說是‘一錘定音’的一節。”林鳴說,一般而言,允許的偏移量是15厘米,而港珠澳大橋隧道項目的奮斗目標一直是5厘米,為了這10厘米的提高,工人們已經奮斗了3年。
完成安裝準備工作的工人們需要抓緊最后的休息時間,以便迎戰6日近30個小時的硬仗。記者則跟隨三工區二分區項目經理陳偉彬來到生產巨型沉管的沉管預制廠。
“別看現在有點冷清,人多的時候,這里有1000多名工人。”陳偉彬指著綁扎鋼筋的車間,說起這個無數人用盡心血打造的沉管預制廠。“2萬支鋼筋都要按順序綁扎起來,像穿衣服一樣,差錯一個,后面的就跟著錯。”
陳偉彬說,沉管制造中一粒小小的塵土都可能影響整個生產,眼前站立的地方就曾遇到因塵土造成的摩擦,導致綁扎好的鋼筋無法推出軌道的情況。越是重大的工程越要注意細節,預制廠的管理十分嚴格。陳偉彬指著已經停工的門吊說,“這些機器都已經用了6年,你用手摸一下,還是一塵不染。”
干凈、整潔、規范是整個牛頭島6年來的管理傳統,從生產到安裝,所有設備、場地都要一塵不染。為此,林鳴屢次突擊檢查,每一次都戴著白手套,手套不沾灰才算是符合標準。
嚴格的管理并沒有讓工人們卻步,反而讓他們以此為家,舍不得離開。50多歲的黃青洲走南闖北多年,到過不少工地,卻說從未見過這樣的工地。在預制廠工作一年多后,黃青洲叫來兒子黃河,幾個月后黃河的妻子也成為廠里的門吊司機,一家人在預制廠安了個小家。陳偉彬說,幾年下來,像黃青洲這樣一家人都在工廠的幾乎占了全部工人的十分之一。
沉管預制廠的生產工作早已結束,目前主要做著設備維護和保養工作。一個月后,最終接頭的灌漿工作完成,他們也將離開牛頭島,去到下一個工廠。
6日
從清晨到傍晚,“大塊頭”挪了7海里
6日清晨6時30分,工作人員已在碼頭等待,安裝工人則已在船上忙碌。
7時20分,林鳴一聲“開始”,船頭鞭炮聲響起,綁在碼頭的纜繩開始緩緩絞移,沉管也緩緩出塢。
清晨的牛頭島海面平靜,然而霧氣彌漫,出塢編隊在能見度極低的狀態下順利完成。10時30分,13艘大馬力拖輪、10艘海事警戒船護衛,安裝船隊浩浩蕩蕩駛往施工海域。
副安裝船“津安2”上,船長閆志輝帶領輪機部的成員們緊盯著操控臺,時刻監測著系統數據。值晚班的梁軍山則趁休息時間向記者介紹船上的設備和分工。梁軍山是“津安2”的船員,他與劉洪昌等10幾名老船員幾乎全程參與了沉管的安裝工作。“幾年下來,吃住都在船上,早已習慣了海上的生活。”老船員梁軍山說,他是學水運的,從工作開始便在船上。如今,隔三四個月能請假回山東看看妻兒,挺滿足。
11時30分左右,海面風力變大,攝影師從甲板上匆匆跑回控制室。“風太大,小飛機差點撞毀。”海上航拍的風險很大,稍有不慎,無人機就可能回不來或者落不下,甚至撞機墜毀。
午飯時間,拖運船只進入高速前行狀態,甲板上風力較大,工人在甲板避風處品嘗特別的午餐。主安裝船“津安3”上有近200人,承擔著主要的安裝工作。船艙位置有限,輪班休息的工人們領了盒飯后,控制室、甲板上、集裝箱旁,到處都有吃飯的人。而副安裝船只有60人左右,空間相對寬闊。
13時30分左右,安裝隊伍抵達東人工島施工海域附近。由于沉管體型和噸位太過龐大,直到傍晚,才完成了橫移和轉向,順利停放在與東人工島島頭相對的位置。從出塢到停放,“大塊頭”共行駛了7海里。
7日
凌晨3時,見證沉管入海歷史瞬間
傍晚18時左右,沉管開始了約4個小時的系泊作業。夜幕下,海浪拍打著沉管外壁,海水已漫過沉管E30的頂部。
已是20時40分,沉放準備工作卻遲遲未開始。梁軍山介紹,因為傍晚以后到現在,是一個高潮位期,海水的流速很快,不適合進行沉放工作。需等到凌晨12時左右,潮位最低的時候,沉放才能進行。
21時以后,沉放準備工作開始。從甲板上看到,工人們穿著水靴在海水漫過的沉管頂部拆卸出塢和浮運時用的舾裝件。副安裝船的一名工作人員說,沉管頂部的系攬柱有兩三百公斤,人工搬運十分費力,工人們自己發明了可以推動的倒鏈,將系攬柱吊起來后,能輕松推到主船下方吊機的位置。
好不容易等到23時30分,船長卻通知,因為GPS信號未確定,沉放要等到凌晨3時才能進行。
等待的間隙,工作一天的船上人員都已困倦,有人半躺在沙發上,有人坐著合眼休息,也有工作人員就著一把椅子打起了呼嚕。凌晨3時10分,負責宣傳工作的小胖拿著無人機跑過來:“開始沉放了。”沉睡中的跟船人員立即彈跳起來,穿上救生衣、扣上安全帽沖出控制室。
此時,沉管的水箱已灌滿了水,失去浮力的E30已往水下沉了幾十厘米。3時20分,沉放開始,沉管E30漸漸下沉。3時25分左右,沉管從眾人的視線中消失,沉入水中。
6時27分,沉管E30下沉結束,到達海底基床,只待最后與沉管E31的拉合對接。
清晨7時多,主船控制室里,林鳴指揮著最后的拉合與水力亞接。“開始第一次排水”“第一次排水成功”,主安裝船上氣氛緊張,節奏緊湊。
8時40分,控制室傳出“安裝成功”,主船上方鞭炮再次鳴響。從開始出塢到結束安裝,一串鞭炮爆響,成了最神圣的儀式。
臨行前,已經踏上返程船舶的林鳴突然回頭,走向留在主船繼續收尾工作的成員們,與他們一一握手揮別。
自2013年第一節沉管安裝以來,林鳴和這個團隊共同經歷了太多沉浮,而今日的揮別更不同以往,它意味著真正的離別。